乡风文明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风淳,乡村兴。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坪湖村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改进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摒弃农村陋习,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保障。
推进乡风文明,基建先行。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基础设施的完善,让丹洲乡坪湖村迸发新的活力,铺开了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从丹溪路通往坪湖村的阳西路,曾被人称之为“老司机专用路”,原因是曾经的阳西路设计路宽太窄,汽车无法实现安全会车,每次会车之前驾驶员都需要很远的预判对方会不会有来车,同时在一些节假日,路旁会存在一些商贩侵占路面的情况,更加加剧了会车的难度。自2021年起,乡党政班子、村支两委和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多次努力,秉承拆控并举,长效管理的原则,通过集中拆除道路两旁违法建筑、白改黑等方式将本只有不到4米的阳西路拓宽一倍以上,拓宽面积达3000多平米。
如今再走这条路,却是大路通途的景象。“以前去上丹溪路要经过半天的侦查,现在随时可以开车走,不到一分钟就到了,方便多了。”阳西路沿线村民说,硬化路的打通,让他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坪湖村党总支书记李敏杰介绍:以前的坪湖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别说路灯,就连通村的硬化路都没有。“十三五”以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坪湖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有多条主干道连通村与村,家家户户通了硬化路,路边亮起了路灯,建起了文化阵地,金融服务、广播电视,网络通讯信号已全覆盖。今年5月还将在阳西路沿线建设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整治项目,总投资达2千多万元。
乡村产业旺,乡风文明新。
初春时节,行走在坪湖村的乡间田野,“生态循环”的特色产业展露生机景象,风貌提升改造后的农田“旧貌换新颜”,乡风文明建设如火如荼……近年来,坪湖村吹响乡村振兴“变奏曲”,为乡村建设注入勃勃生机。
谁能想到,在几年前,这里曾是大片难以耕种的荒地和坟地。自全市推动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以来,坪湖村积极对耕地进行提质改造。经过几年的改造建设,让无人问津的荒地变成“肥田”,当地群众的“粮袋子”更有保障。
2020年,坪湖村经过多方努力,整合了群众流转的土地进行改造,引进了家茂生态循环产业园,产业园采用“企业+村集体”的运营模式,促使农业生产实现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特色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跨越。同时通过现场招工,带动村民就业上千人次,让村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实惠和快乐。
据了解,家茂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占地面积约650亩,种植了葡萄、茄子、无花果等10多种蔬菜瓜果,下一步计划将园区打造成武陵区农业循环经济带示范园,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包装业、贮藏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
乡风文明润物无声,人居环境怒展新颜。
初春的丹洲乡,村村有美景,处处皆画卷。走进坪湖村,平整宽阔的乡间小道、内涵丰富的主题壁画、争奇斗艳的花朵、干净整洁的院落一一映入眼帘。村幸福屋场上,三五村民在鹅卵石散步道上边走边拉家常,十分惬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无不让人深切感受到唐代诗人孟浩然诗中所描绘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好景象。
自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始后,乡、村两级经过宣传动员、示范带动,村民逐渐改变了观念,积极主动加入到环境整治中来,打扫院子、清理垃圾,保持街巷整洁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村民每天早上必做的“家务”。同时在每年的3.5雷锋纪念日前后,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就会摇身变成志愿者前往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家中开展卫生清洁,以志愿服务唱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坪湖村下一步将重在建设、贵在坚持、久久为功、务求实效,进一步建立健全推动乡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用制度把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切实巩固好创建成果,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